綠建環評十周年人物專訪

見證香港綠色建築發展
陳永康
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執行董事
要回顧香港綠色建築發展的歷史,陳永康應該是最合適人選。由1996年太古地產和香港置地兩大業界龍頭一起制定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 (HK-BEAM),到2010年推出升級版綠建環評 (BEAM Plus),陳永康一直全程參與,從不缺席。
陳永康是工程師出身,退休後加入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當執行董事。之前他任職於太古地產,擔任技術統籌及可持續發展總經理,負責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策略。「還記得加入太古地產的第一天,下午已經要和兩位英國來的專家開會,籌備HK-BEAM。 」
HK-BEAM裡頭很多的細節,都是由他經手,他見證HK-BEAM的誕生,令香港成為全亞州第一個推出綠色建築標準的城市,後來更代表太古地產加入香港綠色建築議會 (HKGBC) 出任董事,協助籌備「綠建環評」。
「如果回到1995年,那時候其實整個業界都絕少有綠色建築,也沒有綠色建築這個概念。」
「當你要推動綠色建築,最骨幹的是什麼?就算我真的想做,都要有人知道怎樣做才可以。所以HK-BEAM就給予業界一個守則,讓業界知道應如何去做。」
將近25年默默耕耘,他見證香港綠色建築茁壯成長。
「這25年間,成功感是相當大。由當時無人認識綠色建築,到現在香港私人發展項目的綠建環評參與率達至近半,這個滿足感是相當之大。」
綠建環評於2010年推出,很多內容都是為香港度身訂造。
「香港是一個很高密度的城市,所以很多因素需要考慮,例如熱島效應、噪音等等,因此BEAM Plus裡面,亦加入很多措施和要求,例如通風模擬估算、被動式設計等等去解決這些問題。」


無論是推動綠色建築,
又或者對抗氣候變化,
從來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到,
而是需要整個社會、整個業界,
一齊去做得好。
所以任重道遠,善與人同,
希望大家都有這個想法。

一提起綠色建築,他就滔滔不絕,好像血液裡都種下了綠色建築的基因。每次去旅行到訪不同國家,他總是留意當地建築物有沒有綠色元素。2016年他退休,就轉到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當執行董事,一直做到現在。上年更當選世界綠色建築議會亞太區域網絡 (WorldGBC’s Asia Pacific Regional Network) 副主席。
回望過去,綠色建築潮流以環保出發,到後來加入可持續發展,到今天希望達到碳中和,大家對綠色建築的要求不斷提高,他一路走來,一直推動他的,是兩句四字格言。
「這些年來,我有兩句座右銘,就是任重道遠,善與人同。」
「氣候變化,是人類存亡一個很大關鍵。這個責任相當相當大,亦很長遠,你一定要做到很好很好。但又不是短時間可以解決,不會是兩三年,或者幾個人就可以解決。」
「現在很多國家、城市,都說到了2050年,才有可能達到零碳排放。所以這些年一直推動綠色建築,任重道遠這四個字,我感受最深。」
十多年前他代表太古地產出訪清華大學,就改善大學的用電簽訂合作協議,那時他送了一個玉璽給清華大學校長,上面刻着「任重道遠」四個大字,為大家互勉。
「善與人同,意思就是要學習別人的長處,自己做得不錯的地方,也要和別人分享。」很多年前他參觀東華三院的博物館,看見牆上掛着牌匾,寫着「善與人同」四個大字,回家後念念不忘,上網一查,知道出自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,從此成為他的座右銘。
「無論是推動綠色建築,又或者對抗氣候變化,從來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到,而是需要整個社會、整個業界,一齊去做得好。所以任重道遠,善與人同,希望大家都有這個想法。」
綠色建築是對未來的投資
何志誠
建築環保評估協會總經理

何志誠很擅長做比喻,一些複雜的概念,他舉個例子,兩三句就能讓你明白。請他解釋建築環保評估協會的工作,他就用選美做比喻:「大家都知道香港小姐競選,他們評估是用兩大條件:美貌與智慧。評估綠色建築也是一樣。」
「一幢大廈,當然不會看美貌與智慧。我們需要量度一些和環保有關的參數。例如你用多少電、你用水是否適當、你怎樣採光?我們就是根據這些參數,作為評估。」
「集齊這些參素,那我們就要保證,量度出來的個結果準確。就好像一個磅、一把尺,最起碼要度得準。但點樣為知準呢?當然第一樣,那把尺要準,還要有人知道怎去使用這把尺,知道怎樣去度,所以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其中一個使命,就是訓練大家懂得使用這個工具。」
闖盪建築界多年,他有個格言,就是You get what you measure,實實在在,知道結果後,就會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。
對於綠色建築,他從不陌生,80年代,他在房委會工作,有份成立能源管理委員會,負責監察房委會的建築物,如何在節能方面做得更好。
「當時我們其實沒有什麼標準,只是覺得應該做點什麼。但到86年、87年左右,我們已經發展到,整個房委會的公屋,都是Tungsten free,即是完全不用鎢絲燈,我相信房委會差不多是最早一個大型發展商,能做到這樣。」
他於2011年退休,退休前職位是房屋署總屋宇裝備工程師,之後他深造考獲大律師資格,又到不同大學當兼職講師,分享他在建築界的經驗。那時候建築環保評估協會正籌備成為公共機構 (public body),急需有經驗的專業人士帶領,他本身有工程師和大律師的背景,正好是合適人選,於是2014年正式加入建築環保評估協會。
他加入建築環保評估協會時,全公司全職員工只有12人,六年後的今天,公司已成為公共機構,全職員工有超過40人,多了三倍。
「我最初加入時,我會形容這裡是一個比較單純的機構,現在我將她做到有手有腳,分工亦比較精細,有所謂監察與制衡 (check and balance)。我曾經在一個研討會公開講,我說我們很想將整個評審制度,變得更友善更方便。我們已經改了很多,大家有沒有什麼要求我們改善呢?在座的望着我,最後說,這幾年真的改良了很多,暫時都想不到有什麼可以改善。當然這不是自滿,但這個反應回饋呢,是令你高興的。」
近年綠建環評不斷更新,內容豐富了,評核的準則和要求,亦比以前更加有彈性。
「我用奧運做例子,奧運跳水,有所謂大會的指定動作,這些我們有呀,你做到那個動作,你就得分,但你都可以揀自選動作,令到工具本身,有足夠的彈性,亦維持到我們的標準。」
「所以這些年你可以看見,我們是不斷改善,不單止書本上,還有整個評估模式、流程、分工等等。」
訪問當天,他的同事都說,他是辦公室裡最勤力的一位,一星期七天,差不多天天都可以在辦公室看見他的蹤影。如果要頒發最勤力員工獎,他多數會獲獎。

所以這些年你可以看見,
我們是不斷改善,
不單止書本上,
還有整個評估模式、流程、分工等等。

「有時星期六日無人騷擾,反而可以去構思去改善等等。你問我是否很辛苦呢?辛苦,但是否有滿足感呢?做得高興嗎?答案是高興的。」
最近他正忙於將整個評核系統電子化,名字都想好了,叫做iBEAM。
「電子化即是怎樣呢?我們現在是用比較手動的模式,要人手將文件收起,然後再送審。將來這個過程會全部上載到雲端,全天候,每天24小時,每星期7天,365日,你需要做什麼,只要接上我們的系統,就隨時都可以做到。」
「這方式對申請人是很好的,他喜歡什麼時候上載資料都可以,我們需要下評語,亦隨時可以,全部有紀錄,整個過程有很高的透明度。」
「iBEAM是我們過去這麼多年以來,無論在金額、投放資源等等各方面,都是一個最重要投資。」
談起工作的種種,他好像樂此不疲,作為工程師,大半生為建築界打併,退休後大可過着休閒生活,盡情享受人生,又何故埋首推動綠色建築,不能自拔?
「我問你,以往我們沒有電話,沒有電視,沒有相機,現在有手提電話有相機什麼都有,過往大家都騎馬,現在大家都有汽車,科技上我們進步很大。不同界別的工程師,一直推動世界進步。我小時候只有一對鞋,現在每人都有幾對鞋。但消耗這麼高,最後就引起地球資源問題,根本負擔不到。」
現時全球超過 25% 的溫室氣體排放均來自建築物。單是香港,大部分用電均來自居所、辦公室、商場等日常建築物,與建築物的相關活動,就已經佔了全港耗電量的九成,而此耗電水平更相等於全港碳排放的六成。
「所以我常常都說,包括對自己說,你一方面帶動社會進步,一方面消耗社會很多資源。是時候你都應該做點什麼吧?用我的說話,就是贖罪,為你之前所做的一切贖罪。」
「所以綠色建築是很應該做,所以從一開始有人問我,喂,你有沒有興趣幫忙?我說好呀,開初時只是做義工,義工我都做,無所謂。我都退休啦,無所謂。」
對於綠色建築,他信念堅定,由始至終都相信,以今天的科技水平,我們絕對有能力減少消耗,令地球回歸正常。但知易行難,就算各大發展商大力推動,要市民少用膠袋都那麼費力,又如何讓市民要求綠色建築?
「困難是什麼呢?其實我做一個工具出來,我就係供應方,但都要有個需求才可以。即是大家要有綠色生活的概念。這個概念不單止是想法,而是要一個行動。」
「例如大家買樓時,除了價錢、方位、位置等等,都希望大家會考慮,這棟大廈有沒有做到綠色建築呢?我很希望大眾有行動去支持,明白要達到綠色建築,不是損耗什麼,這就等同你去讀書,你不斷交學費,這不是消耗性,是一個投資來的。」
承傳綠色建築精神
李少穎
建築環保評估協會主席


希望未來的日子,
大家對綠建環評這個評級工具,
會有更多信任、更多支持,
會自己自發性地參與。
李少穎於2009年加入建築環保評估協會,不說不知,原來她是第一屆獲得綠建專才(BEAM Pro) 專業資格的建築師之一。
「其實不容易考的,我還記得是特首頒證書給我,那時她還是發展局局長。」
「為什麼要有綠建專才呢?因為綠建環評這個工具,其實規格頗高,你一定要有專業人才去推動,他們要很了解整個工具,可以引導住整個項目,確保一切符合綠建環評要求。」
綠建專才是香港綠色建築議會認可的專業資格,由建築環保評估協會負責培訓和考核。綠建專才自2010年成立以來,到今天已經有差不多3,000個業內人士獲得綠建專才資格。她工作的建築公司,有兩成同事都擁有綠建專才資格。
「他們考獲綠建專才資格後,很自然就會將綠色建築的想法,融入自己日常的設計裡頭,而透過參加綠建環評,亦會啟發他們對綠色建築有不同想法。」
她以身作則,不但考獲綠建專才資格,就連公司的辦公室,亦獲得綠建環評室內建築鉑金級認證。
她加入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後不久,眼見綠建專才發展成熟,她就著手成立綠建通才 (BEAM Affiliate) 培訓課程。
「綠建通才涵括的,都是專業人士,或者那些已經有專業學位的人。但我們發現,很多未必有專業資格的,例如做物業管理的,或者只是想多認識了解綠色建築的,其實他們都是行業裡的一份子。」
「那怎樣才可以讓他們都加入我們的行列呢?就是在綠建專才之外,成立一個可以讓他們有機會參與的,那就是綠建通才。」
每個建築物有一個生命週期,要貫徹綠色建築的主旨,由當初設計,到建築物落成、物業管理、維修保養,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範疇的人士一起努力,綠建通才正好為有意參與綠色建築的人士提供入門門檻。
很多人以為,參加綠建環評的對象一定是大型建築物,但其實小如室內設計裝修,亦可以是綠色建築的一員。李少穎亦曾接手一個室內設計項目,讓她印象深刻。
「我工作的公司,本身已經有百多年歷史,我們做的項目,通常都很大型。但有一次黃錦星先生來找我,說知道有一個家庭對綠色生活很有興趣,屋主很希望趁裝修這機會,提高兩個仔女環保的意識。」
她答應接手做室內設計,單位面積約一千多尺,她說服屋主將上手業主留下的油木地板,打磨拋光後重用;又減少全屋的間牆,讓室內自然通風,再加配吊扇,屋主不用常常開冷氣,藉此減少用電;另外又加裝回收設備,讓屋主可以在家中做簡單的廢物分類。
「綠色建築,其實不一定事事都需要專業人士,就算小型的室內設計、裝修工程,例如你教師傅不要用有VOC(揮發性有機化合物)的膠水,他們知道後,再轉告其他人,已經很好。」
她於2020年被選為建築環保評估協會主席,由2009年到現在,她在協會內的工作,都是義務性質。日間有正職在身,於是很多會議,都是放工後匆匆趕來。

「我們這個協會一直都要自負盈虧,所以需要很多義工,你看見他們做到天旋地轉,還要開六七個鐘頭的評估小組委員會 ,負責做評審工作,其實很辛苦。」
「但我們很團結,有什麼問題呢,大家都會出來,一起想辦法解決。我們很多都來自不同公司不同行業,有時候我看見他們的努力,會很感動,不論是否受薪,我覺得都是一種奉獻來的。」
「其實很多時候我都會問自己,為什麼我在這裡的時間,還多過我回公司?因為這不是純粹的商業計算,我們並非只談賺錢。」
「當你感受到,這裡可以凝聚這麼大的力量,那就是一個推動力,促使你繼續去做。」
未來的路,隨著綠建專才和綠建通才繼續擴大,她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綠色建築,完成培訓後,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環保努力,協會也會繼續推廣,讓業界看見更多綠色建築的益處。
「希望未來的日子,大家對綠建環評這個評級工具,會有更多信任、更多支持,會自己自發性地參與。」
綠色建築從教育開始
張孝威
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主席

張孝威是測量師出身,加入屋宇署,退休後於2009年加入香港綠色建築議會。那時議會剛成立不久,大眾市民對議會認識不多,他在議會的公眾教育委員會當主席,首要任務就是加強推廣。
「我自己本身來自建造界,有機會參與推動綠色建築,是一件很樂意、很鼓舞的事情。」
「一開始時會想,應怎樣開始?怎樣去做呢?我的想法是,環保一定要從年青人、小學生開始,再發展到中學生、大學生,再透過他們將訊息傳到他們的家長,這樣傳開去。」
為了增強學生對綠色建築的認識,議會舉辦了「綠色空間,由我創造」比賽,參加者用繪畫、模型或其他媒體,去展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綠色空間,再由業內專業人士評分,比賽結束後,還會將參加者的作品在展覽展出。
比賽之餘,當然不忘教育綠色建築的重要。所以議會亦和學校合作,安排工作坊,讓綠建專才和學生分享綠色建築的知識,了解綠色建築如何紓緩氣候變化,同時舉辦綠色建築參觀團,讓學生認識基本綠色建築概念和標準。
「我們還有一個環節,就是與環保局局長對話。我們會安排局長就環保建築和大家分享交流,學生可以親自向局長提出他們關心的議題,局長即時回應,對於學生來說,是很值得鼓舞的。」
直到今天,議會仍然堅持每兩年舉辦「綠色空間,由我創造」比賽,從不間斷。現時平均每屆和超過約80間學校合作,比賽的對象,亦由最初只有中小學生擴展到大專院校學生,每年超過300位學生參加。
「很多學生的作品都十分有創意,亦有水準,就連行內專業人士看見作品後,都會說如果這位學生未來投身建築行業,他們會很樂意聘請他。我們亦曾經收過電郵,那是一位在外國讀書的學生,他說之前曾經參加過比賽,現正修讀環保建築,我知道後是很高興。」
除了教育市民大眾,如何向業界宣傳綠色建築亦是關鍵。張孝威除了加入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和城市規劃委員會,亦曾擔任建造業議會董事。那時建造業議會正構思建設全港首幢零碳建築, 2012年落成,名為「零碳天地」,由構思到初期管理,他都曾參與其中。零碳天地於2015-2020年間獲得綠建環評新建建築最終鉑金級認證。
「是很深刻的一個經驗,零碳天地的設計過程,不單止加入了很多很多綠色元素,就算落成後,還一直改進,不斷增加零碳設備,好像太陽能板、風扇,全部都有更新,亦一直在做推廣的工作,不時有展覽活動,是一個好好展示綠色建築,和推廣最新建造技術、訓練的地方。」
零碳天地除了為建造業界提供可持續發展和生活的榜樣,激發業界創造可持續建築環境,它亦扮演「城市肺」的角色,為城市和周邊環境帶來清新空氣。
「如果大家去看看,零碳天地週邊都是草地、公園,有很多樹木,裡面亦有流水,還有公共設施。早上很好多人會去晨運,中午就很多人會來坐下午餐,休息一下。所以一個綠色建築,不是只為樓宇裡面的人設計,還可以對公眾有貢獻,為大家提供一個可持續生活的好去處。」
三年前他出任香港綠色建築議會主席,回望香港過去的綠色建築里程,由1996年「香港建築環境評估法」推出,到2010年的綠建環評,走到今天,現在已經包含新建建築、既有建築、室內建築和社區四套評估工具,涵蓋整個建築物生命週期,也比以前更加多樣化,也更加以人為本,例如新建建築評級工具將其中一個評估範疇重整為「健康與安舒」,加入推廣健康生活的評估準則,更着重樓宇使用者的身心健康。

展望將來,
我對推動綠色建築的工作是感到樂觀的,
因為香港市民其實對綠色建築並不陌生,
大家都對綠色建築有一定需求,
大家都需要健康的生活,
這對我們推動將來的工作,
是很大的鼓勵。

「過去十年,我們不斷完善綠建環評,將來亦會持續更新。還可以包含一些新科技,滿足社會上的需求,特別在既有建築這方面,現在科技不斷進步,我們可以做多一些減碳功夫。除了建築呢,還有好多基建工程,好像橋呀水塘呀,和其他公眾設施,還有整個可持續建築環境,這些是否都需要一個綠色的、可持續的評級工具呢?我們一直都在研究中。」
「未來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還有很多重要工作需要推動,第一就是健康生活,疫情嚴重,其實我們樓宇裡面、外面,和附近的環境,都可以做好空氣流通的工作,此其一。第二就是大家都聽到我們要減碳排放,國家呢,已經定了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,特首的施政報告,亦都提出香港要在2050年達致碳中和,我們都要為建築定下一個減少碳排放的目標和時間表,以及切實可行的方法。」
挑戰不斷,但多年來堅持向大眾推廣綠色建築,他對前景充滿信心。
「展望將來,我對推動綠色建築的工作是感到樂觀的,因為香港市民其實對綠色建築並不陌生,大家都對綠色建築有一定需求,大家都需要健康的生活,這對我們推動將來的工作,是很大的鼓勵。」